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专题专栏>乡村振兴
“农文旅”融合 赋能乡村振兴——市政府国资委驻村工作队助力东湖村产业发展
信息来源:市政府国资委 | 发布时间:2023-11-15 17:52

市政府国资委驻东湖村乡村振兴工作队以农业产业为基础,红色传统文化为灵魂,旅游休闲生态环境为推手,挖掘乡村深层价值,通过“农文旅”优势互融推进发展,促进东湖村自2021年起连续三年分别被授予“荆州市红色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”“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老区精神教育基地”和“荆州市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示范村”的荣誉称号

解放思想,不断优化融合发展人文环境

岑河镇东湖村,距岑河集镇8公里,远离城镇和工厂,临近荆州沙市机场和沙东高速公路,交通便捷,自然资源禀赋优良,历史文化璀璨夺目,乡村旅游潜力巨大,区位交通优势明显。通过实地调研,结合村内现有文化资源和5家休闲农业经济体发展现状,市政府国资委驻村工作队提出了“文化旅游农村农业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”的融合发展构想,打好“岑参文化”“红色文化”“农耕文化”三张文化旅游牌,形成了东湖村2021-2025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总规划,统筹产业发展和绿色生态环保相协调,大力发展乡村旅游,逐步转变村民发展理念,支持周边农户开办“农家乐”、“家庭菜园采摘园”等,逐步使农户从传统“靠天吃饭”的发展思路转变为“事在人为”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,树牢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观念,努力实现“农文旅产业融合”,助推乡村振兴。

整合资源,不断完善农文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。

市政府国资委驻村工作队采取积极“向上”争取政策、资金,“向下”帮扶企业、农户的“双向”策略,完善乡村文旅项目基础设施和周边交通、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,全力支持农户、合作社、家庭农场参与“岑参故里·锦绣东湖”的旅游产业发展,推动公共服务与文旅服务相结合,加快转型促升级。

一是着力发挥文化产品赋能作用。乡村振兴,既要塑形也要铸魂,市政府国资委驻村工作队围绕乡村旅游开发文创产品,创作了“荆州历史文物古迹扑克牌”、“夜读春秋关公像丝印纪念品”、“岑参诗词文化折扇”等文创产品,创立了“东湖虾稻米”和“黄氏槐花蜂蜜”2个农创产品,较好地延长了乡村旅游经济产业链,20218月至今为集体经济创收约65万元

二是美化亮化乡村旅游环境。为解决东湖村基础设施老旧,环境脏乱差的问题,有效改善东湖村人居环境,市政府国资委谋划发起了“共同缔造”示范引领活动,下属企业积极响应,结合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开展“洁村行动”打扫村居环境,通过修建四一渠路与322省道交叉路口花园候车亭和已垮塌机耕道涵洞,更换老旧泵房管道,推动东湖村环境面貌、人文素质、乡村风气全面提升。

三是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。近年来,通过争取省市衔接资金共514万,自筹资金共240万,村民捐款共3.9万,为东湖村修建了大型宣传牌、导游牌、道口路标指示牌和“国企党员初心践行站”7处标识牌,新建和扩建四一渠路、十八斗渠和东湖一组通组入户道路9公里,新修东湖一组桥梁涵洞2座,翻修和改造5座泵站、7座涵闸,增加了60盏太阳能路灯亮化四一渠路和十八斗渠两条通组道路,栽植柳树200余株对进村道路进行绿化,对全村35条机耕道铺设碎石5500吨。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充分满足了群众和游客的出行需求,提升了旅游服务和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。

发挥优势,不断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名片。

一是打好“红色文化”旅游牌。为充分发挥和利用好东湖村的红色文化资源,通过整合在建的荆州市国防教育基地、与东湖村“段振经李玉㛅夫妻双烈士”纪念园、岑河革命历史纪念园和中共鄂西特委纪念馆形成占地500亩的研学教育基地,打造以红色教育和国防教育为主体,具备一次性最大接待量达3000人次的荆州城郊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,不断促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。

二是打好“岑参文化”旅游牌。广泛传播唐朝著名爱国主义边塞诗人岑参的诗词文化,深入挖掘岑河镇楹联文化之乡的特色,秋收农庄以岑参纪念馆为依托荣获了“荆州市第四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授牌,并在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加速发展的态势下,打造中小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基地,融入研学组团抱团的格局正在形成。

三是打好“农耕文化”旅游牌。东湖村童禾春蔬菜苗圃基地已发展成全省第三大蔬菜育苗基地,以童禾春蔬菜苗圃基地和东湖村农耕博物馆为依托,打造以农业科普和劳动体验为主的农耕文化教育基地,推广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,结合农业观光,菜蔬采摘等经济发展模式,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。

蓝图绘就,正当扬帆破浪;重任在肩,更须策马加鞭。市政府国资委驻村工作队将紧扣乡村“五大振兴”发展目标和任务,按下“加速键”,跑出“加速度”,开启“新征程”勤勉尽责,笃行不怠,埋头苦干、勇毅前行,不断开创乡村振兴工作的新局面

打印|关闭
0